中心新闻
公告栏
潘家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
发布时间:2008-11-26
2008年5月26日晚上,应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和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国社科院潘家华教授在北京大学二教210教室给大家带来了题为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的讲座。此次讲座为我中心环境与发展系列讲座第16期。我中心博士后徐大伟老师主持了讲座。
潘家华教授是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全球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研究,并曾在联合国,欧盟等机构参与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和政策制定等工作,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潘教授首先介绍了贸易顺差的能源与排放含义,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但是由于中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处于“世界加工厂”的位置,出口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能源消耗较高,碳排放高。同时,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大幅增长,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且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大国。在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的大背景下,外贸进出口中的内涵能源问题日益受到决策者和学术界的关注。
潘教授指出,所谓的内涵能源是指产品或产业上游加工、制造、运输等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相对直接能源消耗,内涵能源从另一个视角揭示经济活动的能源消耗状况和环境影响。
潘教授还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出2002年我国实际进口内涵能源总量约1.7亿标准煤(相当于0.8亿吨碳),出口内涵能源4.1吨标准煤。实际净出口约2.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1.6亿吨碳),占当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5%。潘教授认为,尽管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十分重要,但我们不能忽视贸易顺差即出口内涵能源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代价。环境和贸易利益的权衡取舍一定要慎之又慎。
潘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大量出口内涵能源所带来的问题。我们可以发展“低碳贸易”,即从其他国家进口高能耗、高碳密集度产品,减少国内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还可通过国际碳税和边界调节税等手段藉此获取贸易利益。另外,应向公众揭示产品的内涵能源,提高公众意识。
在讲座的最后,潘教授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在回答中国是否应作出减排承诺的问题时,潘教授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还是第一位的,所以中国目前不会像发达国家那样作出明确的减排承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实际上,中国目前在相关领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中国有着世界最多的碳排放减排项目。
潘教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环境经济学和控制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前沿学术进展,鼓励大家投身于这一迅速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
潘教授的讲座严谨翔实,内容丰富,聆听讲座的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和潘教授还就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