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站内搜索| 中心邮箱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心新闻

公告栏

中心新闻

跳过导航链接

边永民:贸易——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工具

发布时间:2008-11-26

2008年10月16日(周四)晚七点,北京大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和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与发展系列讲座之(十七)——“贸易: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工具”在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边永民教授从贸易的角度为我们带来了她对环境问题的分析。

    边永民教授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国际经济法系主任,近期在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国际公法、环境法和世界贸易组织法等领域研究深入,成果颇丰。成功主持多项“211”项目、人文社科十五规划课题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十多篇论文,著有《国际贸易规则与环境措施的法律研究》,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
    边永民教授从贸易措施的作用、用贸易措施保护环境的几个问题、贸易与环境的联系在国际法上的确立和国内环境执法中对贸易措施的使用等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她认为,市场失灵造成了环境问题,而国际贸易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出口或产业转移,将环境污染或破坏的后果转嫁给发展中国家,所以在国际流通中抵制环境恶治。
    边教授着重强调了用贸易措施保护环境的几个问题,通过对“金枪鱼/海豚案”等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解释了PPMs(Process and Production Methods)对用贸易措施保护环境问题的影响,并引发我们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中,进口国能否对进口商品生产国生产商品的手段和方法进行限制?”环保主义者倾向于支持对PPMs进行限制,但是如果上面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话,由于PPMs可能导致的斜坡效应,与商品生产相关的劳工问题,人权问题,文化问题等也都可能要被纳入到PPMs,那么这样贸易就不仅仅是贸易了,而会和政治挂上钩。目前国际上对此争议很大。边教授还分析了PPMs与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向我们介绍了低碳标识以及碳税和边境税在一些国家的实践。
    除了PPMs问题,边教授还介绍了用贸易措施保护环境可能导致的其他问题,包括MEAs和WTO的协调,环境标准的确定(只要有科学依据国家就可以维持高于国际标准的环境和卫生标准,但这可能会带来歧视性的问题),Precaution(是否应当允许各国在没有充分科学证据之前就对某种产品贸易采取限制措施?)以及环境标识环境补贴等问题。此外,边教授还从国际法的角度,以GATT-WTO(多哈回合谈判),区域贸易协定及国家间单边贸易优惠等为例,为我们介绍了贸易与环境的联系,以及我国国内环境执法中对贸易措施的使用。整场讲座生动幽默,旁征博引,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北京大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系主任、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民权教授主持了讲座并致欢迎词。讲座结束之后,刘民权主任还和边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中心主任助理俞建拖,研究员苗艳青、郭红燕、季曦等参加了当日的讲座。(周文 供稿)